16
2022
-
06
警惕!蜱虫叮咬!“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进入高发期!
所属分类: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发生一起蜱虫叮咬事件,导致4位老人患上“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先后不治去世。“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通过蜱虫传播,我国每年都会发生蜱虫叮咬事件,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损失重。
我国境内蜱虫病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等省份,每年多集中在4月至10月发生。这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于2010年左右首次发现后,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综 合征”。人们被蜱虫叮咬后,在2至3天后发病,通常潜伏期在1至2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该病重症患者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12.7%至32.6%,目前尚 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特效药,且预后较差。
Q: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
A:“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通过蜱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传人。
Q:患“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A: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呈现局部红肿、皮炎等典型的症状,长时间叮咬(通常认为大于24小时的叮咬)可能会传播多种严重疾病。还可引发莱姆病、蜱传脑炎(我国称森林脑炎)等多种疾病。某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经毒素注入人体内,可引起“蜱瘫痪症”,甚至呼吸抑制,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死亡率高达30%以上。
Q: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A: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更不能在被咬时用水冲。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Q: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A: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坐卧,野外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裤腿、袖口。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虫。身体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查询显示,我国仅有5项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检测试剂,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拥有3项用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者的辅助诊断试剂盒系列产品,注册证书编号分别为:国械注准20153401659、国械注准20153401660、国械注准20153401662;包含了胶体金和酶联免疫方法学,分别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样本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特异性IgM/IgG、IgM、IgG抗体,具有便捷、灵敏和快速等特性!
![]() |
![]() |
![]() |
![]() |
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立于1991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体外诊断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研制各类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是国内较早通过国家药品GMP、ISO13485、国家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公司拥有医疗器械注册证41项,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9项(胶体金产品11项),药品注册书4项;公司持有专利47项(病毒检测核心发明专利近10项),是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单位。
【参考文献】
〔1〕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ww.moh.gov.cn
〔2〕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ww.moh.gov.cn
〔3〕Xue-Jie Yu,Mi-Fang Liang,Shou-Yin Zhang.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1,364(16):1523-32.
〔4〕李德新,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病毒概述,中华实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5.
〔5〕李德新,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中华实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